唐代彩繪生肖龍?zhí)召?左)、蛇陶俑。杜建坡攝
展廳一角。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春節(jié)假期,中國國家博物館人氣火熱。正在這里舉辦的“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通過豐富多彩的文物展示和互動體驗,向觀眾傳遞新春的美好祝福,多角度展現(xiàn)春節(jié)深厚的文化意蘊。
“這是一個關于春天、關于希望的展覽。”此次展覽策展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諸葛英良說,展覽分為“景星慶云至,天授人和時”“乾坤萬象和,山固壽無疆”“又是春時節(jié),春色如人面”3個單元,甄選200余件(套)館藏文物精品,涵蓋青銅、玉器、錢幣、陶瓷、金銀器、漆器、書畫等品類。通過深入挖掘文物的文化內(nèi)涵,解讀其造型、圖案、歷史背景等蘊含的吉祥祝福,將其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結合,增強觀眾與文物、博物館的情感連接和心理共鳴。
負責此次展陳設計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鄧璐介紹,展廳采用“園中園”的空間布局,將中國傳統(tǒng)園林元素與現(xiàn)代設計理念結合,從文物中提取代表春日生機的色彩,營造出一個充滿節(jié)日氣息的“花園”。同時,通過互動屏、交互式投影等多媒體手段,給觀眾帶來沉浸式體驗。
展廳入口處,唐代彩繪生肖龍?zhí)召?、蛇陶俑并肩而立,象征著龍年與蛇年的歲時更替。生肖俑為獸首人身造型,身穿交領寬袖衣,長垂至足,兩手籠袖拱于胸前,仿佛在恭迎八方來賓。它們身后的大型仿真花緩緩綻放,美不勝收。
作為蛇年新春展,展覽中自然有不少與蛇相關的文物。融合鳥紋與蛇紋的商代桓父己尊、帶有草原文化色彩的西周鏤空蛇紋鞘銅劍、體現(xiàn)山東地區(qū)獨特造型風格的春秋時期蛇紋銅提鏈罐,還有蛇紋瓦當、生肖銅鏡、蛇形玉飾等,展現(xiàn)了蛇在中華文明中多彩的面貌。
商代婦好鸮尊格外吸睛。此鸮尊雙翅部位各裝飾有一條盤曲的蛇。蛇首近桃心形,蛇身飾有連續(xù)的棱形雷紋。蛇的盤曲造型與翅膀部位的羽翅形象相近,似乎暗示著蛇與鸮的幻化與結合。諸葛英良介紹,這是蛇類紋飾作為裝飾題材出現(xiàn)在商周青銅禮器上的一種典型代表。
唐代伏羲女媧像立幅出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市,歷經(jīng)千年仍清晰生動。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媧絹帛畫出現(xiàn)在新疆地區(qū)的墓葬中,反映了中原文化對當?shù)氐挠绊憽?/p>
展覽注重營造吉祥喜慶、生機勃勃的氛圍。一幅展開的《百花圖》卷上方,姿態(tài)各異的玉蝴蝶在仿真花叢中“翩翩起舞”,令人感覺仿佛走進了姹紫嫣紅、蜂飛蝶舞的春日園林。豆青釉蜂蝶圖瓜式茶壺、釉里紅福壽葫蘆瓶、青玉柿子、白玉如意等展品,表達了瓜瓞延綿、福祿雙全、事事如意的美好祝愿。“好酒”白釉盤、象牙荸薺、宜興窯核桃、瑪瑙雕棗件等,體現(xiàn)了富足安樂的生活情趣。空間布景與各類寓意吉祥的文物形成呼應,墻上投影著“歲歲長安,皆有所盼”“春日載陽,福履齊長”等吉祥語,大紅燈籠與春聯(lián)相映,洋溢著濃濃的年味。
清代桃花洞釉燈籠瓶吸引了許多觀眾拍照。此瓶因形似燈籠而得名,線條流暢,比例勻稱,造型古樸典雅,釉色絢麗多彩,白色外壁上以吹釉法施黃、藍、綠、紅等釉,多種顏色巧妙融合,宛如煙花綻放,內(nèi)壁為松石綠釉,體現(xiàn)了乾隆時期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藝和獨特審美。
展覽最后一部分展示了一組與過年相關的僑批、信件等,體現(xiàn)了春節(jié)是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維系家國情感的重要紐帶。(記者 鄒雅婷)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wǎng)、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wǎng)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凡是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rongxingtoys.com/showinfo-33-34594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