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雪域丹青·匠心筑夢——青海唐卡繪畫藝術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青海唐卡藝術,發(fā)源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地區(qū),歷史上這里稱作熱貢。藏語“唐卡”,意為卷軸畫,唐卡與彩塑、堆繡、木刻等,統(tǒng)稱為“熱貢藝術”。唐卡又是“熱貢藝術”的代表,2009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展覽以熱貢唐卡為重點,作品還來自青海西寧市,玉樹、果洛、海南、海北藏族自治州,展出老、中、青三代31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手繪精品48幅,類別有彩繪唐卡、紅唐卡、黑唐卡、金唐卡等多種,既有傳統(tǒng)題材又有現(xiàn)代生活的創(chuàng)新內容。青海省同期還帶來一臺大型原創(chuàng)民族舞劇《唐卡》,于1月17日、18日晚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
展覽現(xiàn)場作品
展覽現(xiàn)場作品
青海安多唐卡繪畫藝術,最早可以溯源到公元10至11世紀,距今1000多年,多以藏傳佛教、神話故事、史詩等為創(chuàng)作題材,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點,因其風格工筆重彩、色調艷麗,被譽為“火一樣的安多唐卡”。
關于唐卡的繪畫過程,分為定位起稿、線描、上色、染色、勾線、用金、開相等幾個步驟。
首先是定位起稿,用線繩等工具標出中心垂直線、邊線等其他輪廓線,確定主佛位置,接著大致標出背光及背光外側的天界部分,天界部分可畫小佛像或者遠山、云彩、花草等。定位比例是否準確,是一幅唐卡成敗的關鍵。接著畫素描稿。這個步驟是對草圖的修改和完善,要用炭筆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將畫稿描畫一遍,同時進一步確定頭發(fā)的造型、頭飾上的紋樣、耳朵上的耳環(huán)等細部。佛像周圍的花草、山水等可以根據畫師個人的想象喜好自由發(fā)揮,但也要符合傳統(tǒng)繪畫標準。然后畫線描稿。這一步要求用線描的方式準確地把唐卡底稿描畫出來,即定稿。線描稿要繪制得非常精細,佛像的表情、神態(tài)、身姿、手印、法器,佛像四周的山水花草、亭臺樓閣都要細致地表現(xiàn)出來。過去藝人用毛筆蘸墨勾畫線描稿,現(xiàn)在則多改用鉛筆描畫。
畫線描稿
然后是上色、染色和勾線:唐卡有五種主要顏色,即白、藍、綠、黃和紅。價值高的唐卡所用的顏料全部為天然礦物顏料,甚至是將金、銀、珊瑚、瑪瑙、珍珠、寶石、藏紅花、茜草、大黃等珍貴金屬、礦石(植物)作為唐卡顏料,這種唐卡經久不變色。這些顏料大多是從各種名貴礦石、寶石中提煉而來,經過研磨、淘澄、過濾、提取、勾兌等過程,加工調制成唐卡顏料。這種礦物顏料不僅色彩鮮艷,而且具有柔和度和光澤感,能夠歷久彌新。劣質的唐卡所用顏料就是廣告顏料,用這種顏料的唐卡加一點點水就能鑒別出來。同時看底布和裝裱的材質,唐卡的畫布都是選用潔白嚴麻布或粗布甚至是較為珍貴的絲綢作為底布。
唐卡繪制所用顏料
上色就是在底稿上填涂底色,基本采用平涂的方式,遵循從外到內、從左到右、從背景到主佛像、從袈裟到肌肉的程序進行描彩。首先畫出天和地,然后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畫云彩、花草、樓臺、人物、水波、供品、袈裟、佛身、背光等具體物象的顏色。最后上佛像面部的顏色,防止面部染上別的顏色。上色完成后,進入染色階段,即在上色的基礎上,進一步染出事物的具體顏色。染色也講究從左到右的順序。按佛經的規(guī)定,佛像的染色講究先后順序,先染袈裟、衣服的顏色,最后染身體外露出來的部位的顏色。
唐卡上色
到了勾線部分,唐卡的每一處勾線必須是一筆畫成,中間不能有斷接。如肉體線條應勾得像毛發(fā)一樣,線條要細,粗細均勻,且要流暢,不能出現(xiàn)歪歪扭扭、開叉的情況;衣紋線條大多都是曲線,有些線條應勾成“(”狀,這種中間粗兩頭尖細的線條正顯示出了衣服的重疊、真實感;其他線條,如植物葉子的線條一般要從葉柄勾向葉尖,到葉尖處應要向反向勾點小尖,這樣葉子的葉尖看上去是向下卷的,看上去才有生命力,在金剛類(如金剛手等)的主尊周圍一般都有火焰,火焰性質基本是“S”形。所以在勾畫火焰的時候除了衣紋線條的要求外還要使彎曲的外弧線和內弧線相對,這樣勾出的火焰才有活力,其他線條只要流暢就可以了。
唐卡明晰、流暢的線條
熱貢唐卡
熱貢唐卡
熱貢唐卡講究用金,大量的金色使原來色彩艷麗的唐卡更加富麗堂皇,同時金色在畫面中起到統(tǒng)一色彩、和諧整幅畫面的作用。金色顏料多為金箔磨成粉末加膠調制而成,熱貢唐卡用金技藝主要包括鋪金、描金、刻金、磨金、貼金等幾種方式。
鋪金,是指在佛像身體、服飾等大面積部位用金。鋪金用大毛筆蘸上金汁描繪畫面,一般來說需描三遍,均勻為宜。
描金,是用畫筆蘸金汁勾勒出金色的線條。描金技法在唐卡中運用很多,佛像、菩薩、護法的身上,佛像背光、所穿袈裟、手中所持的各種法器、以及周圍的寓殿、樓臺、花草等,都可以運用描金進行勾畫。
最后的一道工序是開相,即描畫五官。是體現(xiàn)唐卡品質最關鍵的一步,先用炭筆在染過色的面部重新描畫一下五宮,再用毛筆蘸朱紅色勾勒出五官輪廓,之后依次用顏色對眼、鼻子、嘴巴、盾毛等進行細致的描畫勾染,最后在臉頰、鼻翼及嘴角位置渲染淡淡的顏色,表現(xiàn)出面部的明暗關系。
綜合使用多種工藝的唐卡
唐卡的題材很多,有西藏社會歷史題材、有生活習俗題材、有科學題材、有人物題材、有宗教題材,而宗教題材的唐卡占到了西藏唐卡的80%以上。即使是描寫西藏歷史或反映自然科學方面的唐卡,也都帶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值得注意的是,佛教類唐卡許多都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唐卡作用是不一樣的,如果把一幅不適合掛在某些地方的宗教類唐卡掛了,那會是一個笑話,從佛教上講,要受到懲罰。
從繪畫本身而言,唐卡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宗教繪畫藝術形式,它既是民間美術,又和一般的民間美術有質的不同。它并非一種隨心所欲的藝術創(chuàng)作,它的創(chuàng)作模式、規(guī)范要求以及內容、構圖、色彩等繪畫語言是經過歷代高僧藝術家總結、提煉為畫經,具有高度的約定俗成性和神圣的不可更改性,因此繪制唐卡必須嚴格遵守佛教繪畫經典《度量經》的藝術規(guī)范,對各類佛、菩薩、神的身姿、表情、衣飾、法器、手印等進行繪制。對唐卡畫師而言,這是神秘的神佛旨意的最高體現(xiàn),只有嚴格遵守程序、嚴密履行過程,才能達到以畫侍佛的神圣目的。因此,熱貢唐卡,自公元17世紀融合藏地曼唐派畫風和漢地畫風所形成的鼎盛時期的藝術狀態(tài),能夠基本保持至今而無減很。
近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一直重視唐卡藝術的傳承保護和開發(fā)利用,青海唐卡藝術和唐卡產業(yè)得到快速發(fā)展。據文化部門統(tǒng)計,目前青海省唐卡繪畫藝術從業(yè)人員達5萬余人。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xù)到2018年1月28日。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rongxingtoys.com/showinfo-33-172877-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